• 简
  • 繁
  • En
  • 个人中心
搜索
  • 首页
  • 要闻动态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 省委省政府信息
    • 经合要闻
    • 市州动态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强调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5-08-19
    • 经济日报: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丨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2025-08-19
    •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看中国经济之“美” 2025-08-19
    • 税收数据显示:“两新”政策实施成效明显 2025-08-19
    • 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邀请中南大学赴川考察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2025-08-19
    • 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组织邀请海外侨团代表与四川省侨联共商合作 2025-08-19
    • 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拜访中南大学湖南校友会 2025-08-19
    • 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陪同省港澳办前往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考察调研 2025-08-19
    • 举办重点活动、开展战略合作…四川省驻外办事处、相关市(州)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 2025-08-19
    • 举办专题活动、跟进有效招商信息…四川相关市(州)招商引资工作加速推进 2025-08-19
    • 【投资看市州】自贡:场景招商,招来投资“回头客” 2025-08-19
    • 绘制产业图谱、举办专题活动…四川相关市(州)招商引资扩量提质 2025-08-13
  • 政府信息公开
    • 职能职责
    • 领导信息
    • 内设机构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办理

    • 机关简介
    • 规划信息
    • 统计信息
    • 预算⁄决算
    • 政府采购
    • 招考录用
    • 权责清单
    • 公示公告
    • 人大政协提案答复
    • 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 网站工作年报
  • 投资四川
    • 四川概况
    • 市州概况
    • 园区服务
    • 重点产业

    投资合作项目

    • 项目下载
    • 项目查询
    • 项目统计

    产业资讯 区域合作

    投资服务

    • 投资政策
    • 政策解读
    • 投资指南
    • 办事服务
    • 投诉服务
  • 博览会展
    • 会展动态
    • 西博会
    • 找朋友、找伙伴、找应用场景、找解决方案——链博会上 四川寻找产业发展“合伙人” 2025-07-17
    • 四川馆亮相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 2025-07-08
    • 四川15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第三十四届哈洽会 2025-05-21
    • 第二十届西博会5月25日开幕首次设置双主宾国、双主宾省 2025-05-14
  • 政务服务
  • 互动交流
    • 局长信箱

    • 征集调查

    • 在线访谈

    • 政民互动
      常见问题知识库

  • 专题专栏
您的位置: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 > 要闻动态 >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看中国经济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19

新时代的中国,美在山川,美在生活,美在每个人的心里。

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60%;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4%,“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对每孩每年发放3600元育儿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一个个暖心数字、一项项惠民政策,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活之美——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落实好惠民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家住安徽宿州市泗县的小钟出生时被确诊血友病,需终身治疗。当地民政部门为他申请了低保;医保部门为他办理了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医药费用可报销约95%。

当地民政部门持续关注与小钟家类似的困难家庭,联合卫健、医保等部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民生建设。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10项重点举措,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当前,民生领域政策举措正在加速惠及全民。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今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提高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补贴真金白银,增加普惠托位,让更多家庭养得起、托得上。

今年,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约1.9亿。截至2024年末,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6000余个……养老金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夕阳红”更加美丽。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下沉。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医改,群众就医更加方便。

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等180万套(间)。住房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关系着生活的冷暖。今年,国家将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建设,让更多人安居。

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地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截至5月底,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99.7元、594.9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住民生保障的基础和底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要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富之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一户笋农的脱贫致富故事,折射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

今年9月,云南昭通市盐津县的81万亩方竹将进入采笋季。“每年收入能有40万元,心里高兴得很。”柿子镇新生村笋农李兴珍在自家200亩竹林忙碌。她家曾是贫困户,如今靠这片“绿色银行”脱贫致富。

村里的脱贫产业还吸纳了李兴珍这样的农村妇女就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在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鲲鹏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塑料花厂车间繁忙,这家工厂已吸纳周边数百人就业。

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脱贫攻坚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起点。如何将脱贫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才是最大考验。

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脱贫产业正在转化为致富产业。

“接下来将提升监测帮扶质效,抓牢产业就业帮扶,指导脱贫地区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全环节带农增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

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消除贫困,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深化东西部协作,通过协作补短板、拓市场、添增量,提升西部发展能力。从“山海情”的跨越千里,到“产业飞地”的协同共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之美不断谱写。

“要提高协作帮扶实效,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持续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效、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麦尔丹·木盖提说。

共同富裕还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明显快于城镇居民。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开放宽城镇落户限制,推动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有力有效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项项政策举措正在落实。

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中国经济之“美”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是亿万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

生态之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两山”理念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6月30日上午,在宁夏中卫市烈日下的腾格里沙漠,百余名工人完成最后一列刷状网绳草方格扎制。至此,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长约153公里、宽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完成锁定,标志着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感慨:“这是几代治沙人努力的成果。”锁边带将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显著遏制沙漠扩张、减少沙尘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强化林草沙治理,让山更青、草更绿。

森林面积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完成造林444.6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平方公里,种草改良322.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草原增绿扩绿显著。“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协同,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新成效。”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刘丽莉说。

——强化水资源保护,让水更清、鱼更多。

江河湖水变干净。上半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监测的209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8.0%。

水生态在恢复。“十四五”以来,在全国七大流域开展了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了水生态考核试点,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例如,长江刀鲚时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长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区。

“坚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说。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让天更蓝、云更白。

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上半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平均优良天数持续提升,更多蓝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节能降碳扎实推进。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据测算,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我国的节能降碳行动,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 ***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就有了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方向,也就有了温暖的底色、无穷的力量。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省级部门网站
  • 商务部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
  • 市州经合系统
  • 驻外办事处
  • 省发展改革委 经济和信息化厅 教育厅 科技厅 省民族宗教委 公安厅 民政厅 司法厅 财政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自然资源厅 生态环境厅 住房城乡建设厅 交通运输厅 水利厅 农业农村厅 商务厅 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退役军人事务厅 应急管理厅 审计厅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省信访局 省国动办 省林草局 省广电局 省医保局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戒毒管理局 省文物局 省中医药局 省药监局
  • 成都市 自贡市 攀枝花 泸州市 德阳市 绵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南充市 宜宾市 广安市 达州市 巴中市 雅安市 眉山市 资阳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 上海办事处 广州办事处 重庆办事处 沈阳办事处 厦门办事处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主办:四川省经济合作局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永陵路25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105 蜀ICP备19014080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中文 | English

  • 要闻动态

    党中央国务院信息 省委省政府信息 经合要闻 市州动态

  •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办理

  • 投资四川

    选择城市

    成都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德阳 绵阳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四川概况 市州概况 推出项目 项目下载 项目统计 区域合作 投资政策 政策解读 投资指南 办事服务 投诉服务
  • 博览会展

    会展动态 西博会

  • 互动交流

    局长信箱 征集调查 在线访谈 政民互动常见问题知识库

  • 专题专栏

    西博会 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 经合党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乡村振兴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党史学习教育

投资四川共享机遇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看中国经济之“美”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19

新时代的中国,美在山川,美在生活,美在每个人的心里。

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60%;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4%,“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对每孩每年发放3600元育儿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一个个暖心数字、一项项惠民政策,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点做好全方位扩大内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措并举保障改善民生等工作。”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生活之美——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落实好惠民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家住安徽宿州市泗县的小钟出生时被确诊血友病,需终身治疗。当地民政部门为他申请了低保;医保部门为他办理了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医药费用可报销约95%。

当地民政部门持续关注与小钟家类似的困难家庭,联合卫健、医保等部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民生建设。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等10项重点举措,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当前,民生领域政策举措正在加速惠及全民。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的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今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将提高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补贴真金白银,增加普惠托位,让更多家庭养得起、托得上。

今年,国家财政承担的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约1.9亿。截至2024年末,全国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6000余个……养老金持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夕阳红”更加美丽。

“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增布局11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建设全面推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下沉。全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深化医改,群众就医更加方便。

深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等180万套(间)。住房是群众的基本需求,关系着生活的冷暖。今年,国家将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等建设,让更多人安居。

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566.8亿元,支持地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截至5月底,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99.7元、594.9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住民生保障的基础和底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要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推出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共富之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一户笋农的脱贫致富故事,折射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

今年9月,云南昭通市盐津县的81万亩方竹将进入采笋季。“每年收入能有40万元,心里高兴得很。”柿子镇新生村笋农李兴珍在自家200亩竹林忙碌。她家曾是贫困户,如今靠这片“绿色银行”脱贫致富。

村里的脱贫产业还吸纳了李兴珍这样的农村妇女就业,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在盐津县水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鲲鹏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塑料花厂车间繁忙,这家工厂已吸纳周边数百人就业。

我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脱贫攻坚的胜利并非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起点。如何将脱贫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才是最大考验。

变“输血”为“造血”。目前,全国832个脱贫县均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脱贫产业正在转化为致富产业。

“接下来将提升监测帮扶质效,抓牢产业就业帮扶,指导脱贫地区聚焦主导产业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全环节带农增收。”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说。

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消除贫困,还有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深化东西部协作,通过协作补短板、拓市场、添增量,提升西部发展能力。从“山海情”的跨越千里,到“产业飞地”的协同共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之美不断谱写。

“要提高协作帮扶实效,发挥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动员‘四支力量’作用,持续开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效、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麦尔丹·木盖提说。

共同富裕还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三农”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明显快于城镇居民。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放开放宽城镇落户限制,推动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有力有效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项项政策举措正在落实。

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中国经济之“美”不是单一维度的线性增长,而是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是亿万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

生态之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提出20年。“两山”理念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6月30日上午,在宁夏中卫市烈日下的腾格里沙漠,百余名工人完成最后一列刷状网绳草方格扎制。至此,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长约153公里、宽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完成锁定,标志着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全面完成。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感慨:“这是几代治沙人努力的成果。”锁边带将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显著遏制沙漠扩张、减少沙尘源。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强化林草沙治理,让山更青、草更绿。

森林面积持续扩大。2024年,全国完成造林444.6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平方公里,种草改良322.4万公顷,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78.3万公顷,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草原增绿扩绿显著。“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支持草原保护修复总投资达到1100亿元,年均修复草原超过4600万亩,年均防治草原鼠虫害面积超过1亿亩,草原鲜草总产量超过5.5亿吨。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协同,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新成效。”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副司长刘丽莉说。

——强化水资源保护,让水更清、鱼更多。

江河湖水变干净。上半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监测的209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湖库个数占比78.0%。

水生态在恢复。“十四五”以来,在全国七大流域开展了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了水生态考核试点,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加大保护修复力度。例如,长江刀鲚时隔30年,再次上溯到长江中游江段和洞庭湖区。

“坚持‘一河一策’,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建设江河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河口及三角洲生态保护,强化江河流域生态功能。”水利部总规划师吴文庆说。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让天更蓝、云更白。

空气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上半年,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平均优良天数持续提升,更多蓝天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节能降碳扎实推进。2024年,全国能耗强度同比降低3.8%,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3.2%,比2012年下降超过15个百分点。据测算,我国林草年碳汇量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世界首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压舱石”。我国的节能降碳行动,为全球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 ***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老百姓的获得感是实实在在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发展就有了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方向,也就有了温暖的底色、无穷的力量。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返回
主办:四川省经济合作局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永陵路25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105 蜀ICP备19014080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