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初冬时节,成都高新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11月25日,在蓉举行的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总投资约50亿元的两个高能级项目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不久前,高投芯光智造园项目6号楼封顶,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回望,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十四五”以来,成都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升至1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23456”的贡献值,即全省10%的税收收入、20%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近30%的高新技术企业、近40%的世界500强企业、5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站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展望,成都高新区将坚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为四川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注入澎湃动力。
看驱动
加快构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厚成势
11月中旬,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成都高新区集中展示了50项硬核科技产品。其中,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氮化镓材料的量子光源;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的效率超过传统3D打印30倍,吸引各方关注。
同样在11月,270英寸TFT基Micro-LED显示屏、150英寸菲涅尔光学屏幕等多款“成都高新造”全球首创产品,亮相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硬核实力,更折射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攀登、自立自强的坚定步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创新始终是“关键变量”,更是“最大增量”。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培育、塑造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数据最为直观: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等战略平台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9个;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会聚各类人才超85万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中试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跳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走进天府绛溪实验室的中试车间,工程师们正进行一款无人机电池的中试工作。据悉,企业、科研机构等无需自建生产线,在这里就能完成产品定型、工艺优化和可靠性验证,有效降低创新产业化成本。
类似的中试平台在成都高新区已有近百个。据悉,凭借2022年启动“中试跨越计划”的前瞻布局,成都高新区率先构建起“中试+”生态体系,已建成98个中试平台,总投资近百亿元,覆盖1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2023年以来,服务中试项目4547个(次),经平台服务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131亿元。2025年,成都高新区8家中试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名单,占四川入选数量的5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构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厚成势。
看支撑
强化“1+4+X”园区发展格局
激活经济发展“全盘棋”
近期,成都高新区企业捷报频传: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领先的ADC芯片,已收获意向订单;锐德泰智能医疗设备(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国家审评前置产品“穿刺手术激光定位系统”,获得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企业的“高光”时刻,是成都高新区“立园满园”扎实成效的缩影。作为成都市经济发展主引擎,成都高新区正通过强化国家高新区、4个产业片区、X个专业化科技园“1+4+X”园区发展格局,以园区建设这个“关键子”,激活经济发展“全盘棋”。
特色立园方面,成都高新区引导园区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成都高新南区瞄准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文创、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数字经济策源地。成都高新西区聚焦“芯屏端软智网”一体化发展,已形成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持续发力,已吸引30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成都未来科技城累计落地产业化项目5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初步形成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为核心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此外,微波射频、诸葛空间、未来翼谷等一批专业化科技园区也在稳步实施。
实践表明,当同一产业及关联产业的企业高度集聚,便会催生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成都高新区这种错位协同的布局,使得每个产业片区都拥有独特的标签和核心竞争力,共同勾勒出一幅百花齐放的产业图景。
企业满园方面,成都高新区坚持招引、培育和服务并重。聚焦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填补关键环节,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形成“龙头引链、配套跟链”的良性发展局面。贯通“创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957户、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112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各项指标均居四川省首位。创新“免申即享”“梧桐计划”等服务精准滴灌,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抓园区就是抓经济。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GDP达2696.2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比重14.8%。随着更多特色园区的蓬勃生长,该区将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具示范意义的“高新实践”,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看活力
将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深度融入人民城市的现代化图景
11月20日,“全球熊猫伙伴四川行”活动走进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熊猫家园潮玩中心。让各国嘉宾们印象深刻的除了文创产品,还有这条街上现代活力与烟火气息交织的城市画卷。
作为一条贯穿千年交子文化的特色街区,交子大道开街以来,“首店”量质齐增,并成功举办“月亮上写诗”中秋主题诗会、“风华正茂·成都我的家”元宵节活动等大型活动,成为国际化品牌汇聚地、高能级活动首发地、高流量IP策源地。
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一万亿元,同年成都高新区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11.8%,居全市第一。在这里,交子公园商圈的“国际范”与铁像寺水街、玉林街区的“烟火气”成为“快慢之间、气象万千”的生动写照,正加速释放消费新活力,构建发展新势能。
在成都高新区,活力如同奔涌的血液,流淌于城市肌体。创新创业的“快节奏”与公园城市的“慢生活”和谐共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韵律。
往南看,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和泛交子时尚潮流地正联动打造“文创+”融合发展的活力中心;向西望,成都高新西区通过成片更新低效工业用地,一个社区化的创新城区正加速成型。增量空间上,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三生融合”开发了11平方公里的复合空间,成都未来科技城则从“一片空地”崛起为“空天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地”,实现了“科产城人”的深度融合。日前,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发布“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位列第9,石羊街道和肖家河街道均榜上有名。
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也是年轻人的梦想与机遇之城。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潇看来,成都高新区通过持续完善全链条创新生态、提升烟火气生活质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和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边奋斗,一边生活”,是年轻人向往这里的理由。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人才引进是该区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超30%。
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正以其丰沛的创新要素与独特的园区活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将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深度融入人民城市的现代化图景之中,全力强化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系统支撑,成为服务成都核心功能、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11月初,在雄安新区举行的首届火炬论坛上,与会代表有共识:“十五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站在新起点,成都高新区将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奋斗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成都高新力量。
成都高新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
初冬时节,成都高新区处处涌动着发展热潮——
11月25日,在蓉举行的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上,总投资约50亿元的两个高能级项目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进一步助力产业“建圈强链”;不久前,高投芯光智造园项目6号楼封顶,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回望,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十四五”以来,成都高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升至1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23456”的贡献值,即全省10%的税收收入、20%以上的“专精特新”企业、近30%的高新技术企业、近40%的世界500强企业、5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站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展望,成都高新区将坚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持续为四川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注入澎湃动力。
看驱动
加快构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厚成势
11月中旬,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成都高新区集中展示了50项硬核科技产品。其中,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氮化镓材料的量子光源;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的效率超过传统3D打印30倍,吸引各方关注。
同样在11月,270英寸TFT基Micro-LED显示屏、150英寸菲涅尔光学屏幕等多款“成都高新造”全球首创产品,亮相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新型显示产业硬核实力,更折射出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持续攀登、自立自强的坚定步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创新始终是“关键变量”,更是“最大增量”。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培育、塑造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数据最为直观: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等战略平台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69个;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会聚各类人才超85万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一。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中试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跳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走进天府绛溪实验室的中试车间,工程师们正进行一款无人机电池的中试工作。据悉,企业、科研机构等无需自建生产线,在这里就能完成产品定型、工艺优化和可靠性验证,有效降低创新产业化成本。
类似的中试平台在成都高新区已有近百个。据悉,凭借2022年启动“中试跨越计划”的前瞻布局,成都高新区率先构建起“中试+”生态体系,已建成98个中试平台,总投资近百亿元,覆盖1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2023年以来,服务中试项目4547个(次),经平台服务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131亿元。2025年,成都高新区8家中试平台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名单,占四川入选数量的5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转型,加快构建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积厚成势。
看支撑
强化“1+4+X”园区发展格局
激活经济发展“全盘棋”
近期,成都高新区企业捷报频传: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全球领先的ADC芯片,已收获意向订单;锐德泰智能医疗设备(成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国家审评前置产品“穿刺手术激光定位系统”,获得国家Ⅲ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企业的“高光”时刻,是成都高新区“立园满园”扎实成效的缩影。作为成都市经济发展主引擎,成都高新区正通过强化国家高新区、4个产业片区、X个专业化科技园“1+4+X”园区发展格局,以园区建设这个“关键子”,激活经济发展“全盘棋”。
特色立园方面,成都高新区引导园区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打造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成都高新南区瞄准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文创、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数字经济策源地。成都高新西区聚焦“芯屏端软智网”一体化发展,已形成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到终端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持续发力,已吸引300多家创新企业入驻。成都未来科技城累计落地产业化项目50个,总投资超1300亿元,初步形成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为核心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此外,微波射频、诸葛空间、未来翼谷等一批专业化科技园区也在稳步实施。
实践表明,当同一产业及关联产业的企业高度集聚,便会催生独特的“产业集群效应”。成都高新区这种错位协同的布局,使得每个产业片区都拥有独特的标签和核心竞争力,共同勾勒出一幅百花齐放的产业图景。
企业满园方面,成都高新区坚持招引、培育和服务并重。聚焦京东方等“链主”企业填补关键环节,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形成“龙头引链、配套跟链”的良性发展局面。贯通“创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路径,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957户、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112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各项指标均居四川省首位。创新“免申即享”“梧桐计划”等服务精准滴灌,助力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
抓园区就是抓经济。2025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GDP达2696.2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市比重14.8%。随着更多特色园区的蓬勃生长,该区将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更具示范意义的“高新实践”,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力”。
看活力
将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深度融入人民城市的现代化图景
11月20日,“全球熊猫伙伴四川行”活动走进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熊猫家园潮玩中心。让各国嘉宾们印象深刻的除了文创产品,还有这条街上现代活力与烟火气息交织的城市画卷。
作为一条贯穿千年交子文化的特色街区,交子大道开街以来,“首店”量质齐增,并成功举办“月亮上写诗”中秋主题诗会、“风华正茂·成都我的家”元宵节活动等大型活动,成为国际化品牌汇聚地、高能级活动首发地、高流量IP策源地。
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一万亿元,同年成都高新区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11.8%,居全市第一。在这里,交子公园商圈的“国际范”与铁像寺水街、玉林街区的“烟火气”成为“快慢之间、气象万千”的生动写照,正加速释放消费新活力,构建发展新势能。
在成都高新区,活力如同奔涌的血液,流淌于城市肌体。创新创业的“快节奏”与公园城市的“慢生活”和谐共生,构成了独特的城市韵律。
往南看,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和泛交子时尚潮流地正联动打造“文创+”融合发展的活力中心;向西望,成都高新西区通过成片更新低效工业用地,一个社区化的创新城区正加速成型。增量空间上,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以“三生融合”开发了11平方公里的复合空间,成都未来科技城则从“一片空地”崛起为“空天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地”,实现了“科产城人”的深度融合。日前,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发布“2025活力街道全国500强”,成都高新区桂溪街道位列第9,石羊街道和肖家河街道均榜上有名。
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也是年轻人的梦想与机遇之城。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杨潇看来,成都高新区通过持续完善全链条创新生态、提升烟火气生活质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和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一边奋斗,一边生活”,是年轻人向往这里的理由。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5年,人才引进是该区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贡献率超30%。
成都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正以其丰沛的创新要素与独特的园区活力,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路径,将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深度融入人民城市的现代化图景之中,全力强化对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系统支撑,成为服务成都核心功能、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11月初,在雄安新区举行的首届火炬论坛上,与会代表有共识:“十五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更加紧迫。站在新起点,成都高新区将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奋斗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成都高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