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村
“银丝”串起文旅融合新场景
6月23日,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组来到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时看到,绿道两侧是以挂面、鸡蛋为原型打造的景观,远处的观光小火车穿梭在田垄之间……
觉慧村,这个以挂面闻名的传统村落,也被称为“挂面村”。该村打造的集民宿、酒店、商业街、主题乐园为一体的乡村生活综合体——中江挂面村,恰是四川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这里用一根“银丝”串起非遗传承与文旅新业态,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写下鲜活注脚。
“‘5518’代表中江挂面洁、白、细、柔、空五绝,以及5次发酵和18道工序。”非遗大师工坊内,“德阳工匠”陈立亮向采访组展示着面条穿针眼的绝活,“现在它更是串起了我们村的文旅融合发展。”
中江挂面起源于北宋时期,如何推动这个千年非遗项目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焕发新活力?变化始于对千年技艺的重构。过去,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复杂,只存在于家庭作坊;如今,“挂面村”已构建起“场景+产业”体验链条——
非遗大师工坊内,游客在体验将一团面拉伸到5米的制作流程;商业水街上,10余家店铺里飘着银丝面香;挂面主题公园内,形似面团的人力过山车穿梭在挂面造型的轨道之上。
“以前村民晒面是为了谋生,现在晒面成了风景线。”觉慧村干部钟金丹介绍,通过打造“挂面+美食+民宿+文旅”生态,村民收入来源扩展至餐饮、研学、文创等维度。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自去年试开园以来,中江挂面村已累计吸引90余万名游客,今年油菜花期游客达日均3万人次。
数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市场化的专业运作。记者了解到,中江挂面村采用“政府+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联营模式,成立中江田园欣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并引进第三方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
“有效激活了景区发展活力。”新华网亿连公司项目负责人袁红梅介绍,一方面,文旅场景打造不仅提高了手工挂面的产品附加值,更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径,“空屋出租、景区务工、集体分红都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还吸引了温泉酒店、民宿、商业水街等业态,赋予中江挂面村持久生命力。
“目前我们还吸引众多‘90后’‘00后’返乡创业。”觉慧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返乡创业青年为当地带回了烘焙坊、咖啡店等新业态,“挂面村”集农文旅多元化业态为一体的产业形态正日趋丰满。
中江挂面村
“银丝”串起文旅融合新场景
6月23日,2025年“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组来到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时看到,绿道两侧是以挂面、鸡蛋为原型打造的景观,远处的观光小火车穿梭在田垄之间……
觉慧村,这个以挂面闻名的传统村落,也被称为“挂面村”。该村打造的集民宿、酒店、商业街、主题乐园为一体的乡村生活综合体——中江挂面村,恰是四川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这里用一根“银丝”串起非遗传承与文旅新业态,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品牌写下鲜活注脚。
“‘5518’代表中江挂面洁、白、细、柔、空五绝,以及5次发酵和18道工序。”非遗大师工坊内,“德阳工匠”陈立亮向采访组展示着面条穿针眼的绝活,“现在它更是串起了我们村的文旅融合发展。”
中江挂面起源于北宋时期,如何推动这个千年非遗项目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焕发新活力?变化始于对千年技艺的重构。过去,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序复杂,只存在于家庭作坊;如今,“挂面村”已构建起“场景+产业”体验链条——
非遗大师工坊内,游客在体验将一团面拉伸到5米的制作流程;商业水街上,10余家店铺里飘着银丝面香;挂面主题公园内,形似面团的人力过山车穿梭在挂面造型的轨道之上。
“以前村民晒面是为了谋生,现在晒面成了风景线。”觉慧村干部钟金丹介绍,通过打造“挂面+美食+民宿+文旅”生态,村民收入来源扩展至餐饮、研学、文创等维度。一组数据可以印证:自去年试开园以来,中江挂面村已累计吸引90余万名游客,今年油菜花期游客达日均3万人次。
数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市场化的专业运作。记者了解到,中江挂面村采用“政府+公司+村级集体经济”联营模式,成立中江田园欣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并引进第三方企业进行专业化运营。
“有效激活了景区发展活力。”新华网亿连公司项目负责人袁红梅介绍,一方面,文旅场景打造不仅提高了手工挂面的产品附加值,更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路径,“空屋出租、景区务工、集体分红都能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还吸引了温泉酒店、民宿、商业水街等业态,赋予中江挂面村持久生命力。
“目前我们还吸引众多‘90后’‘00后’返乡创业。”觉慧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返乡创业青年为当地带回了烘焙坊、咖啡店等新业态,“挂面村”集农文旅多元化业态为一体的产业形态正日趋丰满。